正念與恐懼共處

2020-09-02

正念與恐懼共處 

~作者及圖片來源:靜觀媺人

莊子.齊物論中有言:「小恐惴惴,大恐縵縵 (小的恐懼讓人焦慮不安,大的恐懼讓人恐慌不知所措)」。

現實生活中的恐懼來源有很多,包括對未知的恐懼、對改變的恐懼、對沒做過的事所感到的恐懼;任何事只要沒經歷過,或是沒做過,就容易感到恐懼。有的人擔心生活的艱難,也有的人掛念老病的衰殘;兒童有兒童的恐懼,老人有老人的不安;平時在外權勢顯赫的政客,回到家裡可能也害怕「河東獅吼」;平日表現神氣活現的人生勝利組,無常來時也「只怕病來磨」!

恐懼心理,人皆有之。當金錢物質受到損失的時候,就會心生恐懼;如果身體受到傷害,甚至生命面臨危險的時候,更是恐懼;一切只是恐懼心理的輕重而已。內在有恐懼時,生命中所發生的各種事件都會刺激到它,就像投石入水一般,在心中激起陣陣的漣漪。

從古至今每個人都深受恐懼影響,因為人的頭腦是一種生存機制,每當身體的生存受到威脅時,較底層次的爬蟲類腦就會負責產生戰鬥、僵呆或逃跑的反應;但在很大程度上,我們常常會避免直接探索其性質,由於不了解它的運作方式,因而恐懼往往成為我們生活中無意識的驅動力。

當恐懼出現時,無論是對於痛苦、或是某些情緒、還是對於死亡的恐懼,若是能以一種刻意的、開放、友善和好奇的態度去探索和理解恐懼本身,透過靜觀修習而逐漸覺知到恐懼之後,便會看到它以及其衍生的情緒,不過是個投射,並不等於事實。對於恐懼,頭腦就像隻瘋猴子或是像隻沒有訓練過的小狗,也像在黑暗的房間中尋找不存在的黑貓,就好像是在進行一項不可能的任務,因為不可能有達到絕對安全狀態的時刻。隨著愈來愈能覺察自己的自動化模式,並容許身體去經歷這些不舒服的感覺,進而了解到除非自我賦予了恐懼意義,否則它沒有更大的作用,那麼恐懼就自然而然地化解了。正如馬克吐溫所說:「我的生活充滿了可怕的不幸-其中大多數都沒有發生過。」

如果我們一直逃避恐懼,那麼就必須建立起屏障和防禦,以便讓自己擺脫可能會出現恐懼的每一次經歷;可是,這不僅無法做到,也會讓我們的生活因而受限。在覺察到恐懼時,可以用三步驟呼吸空間作為踏出自動導航的第一步。在感到情緒強烈的時候,停一停,識別自己內在的經驗,或可輕柔的標示或命名它:「恐懼、恐懼、恐懼」,繼而安住自己,並以開放的態度去體驗、接納它:「哦,恐懼,你又來了;我認識你,你會多有意思呢?」;需要時,也可將一隻手放在胸口,作為一種自我照顧及自我慈悲的手勢。

學習如何感受強烈情緒的洪流,與恐懼共處是一種充滿信任和愛的生活的邀請。透過持續的靜觀修習可以覺察認知到:無論外在或內在的一切,唯一的不變就是一切都會改變。內在的心情起伏就像潮起潮落,何妨安然地接納它的變化,如實了知自己內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,甚至能夠以好奇、友善、溫和的態度去欣賞它,就像卡巴金博士常說的:「你無法停止海浪,但你可以在上面衝浪!」

除了三步驟呼吸空間以外,在此也提供另一個在感到恐懼時,可自我照顧的正念短練習:

  • 開始之前先謝謝自己,能給自己一點時間來照顧一下自己。
  • 找一個不受打擾的空間。
  • 試著問自己,現在感到身體感覺最強烈的部分在哪裡?盡可能帶著溫和、友善、好奇心的態度來探索一下在哪裡...頸部?左邊或是右邊的肩膀?胸部?上背部?下腰部?
  • 留意到任何想法嗎?特別是助長恐懼的想法,盡可能地將想法看成只是心的活動。
  • 再次的檢查看看,現在處於恐懼下的身體之中感覺最強烈的部位在哪?
  • 現在,盡可能的緩慢而深長的吸氣,將帶著溫和、友善的氣息直接引導到因為恐懼而感到最不舒服的部位,然後,以好奇、友善的態度將那個部位抱持在覺察中一會兒,接著,呼氣,放開它。
  • 繼續這樣的呼吸,一次接著一次,按照自己的節奏,留意並探索,有多少的恐懼隨著呼氣而釋放?發現到什麼變化嗎?
  • 可以繼續這個呼吸練習一會兒,或是在任何感到恐懼出現的時候,看看繼續練習會發生什麼變化?提醒自己:好奇、友善的態度是關鍵。

希望這個練習能夠有助於您與恐懼共處而不被這些情緒所綁架。也祝福您一切平安、圓滿。


版權所有© 靜觀媺人。 
未經允許請勿任意使用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